偶然的巧遇之下,在同一天借了久石讓的精選集CD(簡介裡寫到這張是久石讓先生的幾首歷史性歌曲收錄)跟這一本他自己寫的書。不要懷疑...都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借的拉XD。我很喜歡久石讓的音樂,雖然我並不是音樂的門內漢,我只是單純的喜歡。說不出具體的音樂美在哪裡,或許就是那一種旋律好像特別容易喜歡上,或是他選用的樂器都很恰到好處吧。就像是summer這一首(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跟同一部電影裡的the rain,都深深打動我的心。雖然我沒看過電影,不知道情節、也沒有跟什麼畫面的共鳴連結之類的。但是一聽到就覺得「阿~夏天向日葵花田的感覺。」寬闊的藍天、放鬆的時刻、即使下起及時雨來或許也是美的吧,如果說聽到這一首我想到什麼的話,就是藍天、火車、稻田、向日葵花田、清澈的溪流、笑容、還有交大的浩然圖書館大廳(笑),因為我某次期末考期間在那裡聽過一個交大的研究學生彈這一首的現場版。至於其他的跟宮崎駿電影合作的曲子,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吧(笑)

大概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利用零碎的時間食用這一本書,應該說是久石讓先生的創作歷程、跟理想(理念)

身為一個創作家,原來他心中曾經有過這麼多的掙扎,原來他心裡也一直有很多很多的取捨。

但是他調適過來了,並且每一天每一天往全新的自己出發

都已經是不再年輕的年紀了呢...對我們這一帶是父親輩的年紀喔

 

下面是擷取一些我很感興趣的片段

書裡是從創作的源頭開始說起

"多看、多聽、多讀是件很重要的事。"(p.42)

"創造力源自於感性,而構成感性的基礎則是腦中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不斷增加腦中知識與經驗有助於擴展個人的包容力"(p.42)

也才能做出自己真正想做出來的東西,作品的深度跟廣度也會不一樣吧

理性跟感性看似衝突,但卻是相輔相成。沒有邏輯之下不會有感性,會感動的點,一定有他的理由,不管是普遍的社會記憶,或是個人經歷。

很奇妙的是,同樣的一個概念,在攝影課也聽過了。

深深記得老師解說這段觀念時的神情,不知怎地,看這本書這一個章節時,一直回想起沒能真的拜門為師的攝影老師,上課時所說過的片段跟上課的表情。

感性不是憑空蹦出來的,我想那是一種對日常生活跟非日常生活的特殊敏銳的觀察來的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吧

創作者,不論是影像的攝影、文字的編織、音樂的律動、物品的設計、動漫畫的製作...其實都是源自於對自身生活的觀察體會進一步詮釋、對應吧

人家說寫小說的要看的多經歷的多寫出來的就不一樣

或許是再日常生活中付出多一點點留意身邊的人事物,就會有超多的東西蹦出來了吧(咦,這個點好像回到鬼塚那邊的課了...訓練思考的4個推演)

"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再透過自己不斷過濾,我認為在此過程中就能逐漸培養出篩選的能力。"(p.42)

 

 

 

有這樣的心跟敏銳度才不會被電影教壞吧XD

也才能自己找出自己的一片天,並且堅持到底吧(笑)

 

 

 

很奇妙的所有喜歡的東西漸漸的圈成一個圓

希望能夠學會使用這一些,能夠更深的體會這一些前人們所經歷的感動

希望哪天能跟他們並肩用自己的眼睛看這個世界

吸一口氣再嘆出來

會有那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255007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