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我竟然一時之間找不到這個問題到底是寫在Norman哪本書裡面了...

問題大概是這樣的:現在的美術館跟博物館的展覽會場,在一個展覽品的旁邊,會放上一個小板子,寫著創作者、年代、材料、名稱......那些基本資訊,這個板子跟上面的字都很小,不會影響到作品的呈現跟展覽的和諧,像是發誓絕對不會打擾人觀賞原作、不會喧賓奪主破壞美觀。

問題就在真的是太小了,如果有去過像是幾年前的拿破崙展、或是有去看米勒展的就會知道,人真的超多,這種情況下,畫都不一定看的到了,更何況是作品小板子?擠進去看畫費了一翻功夫,在擠一次出來,從外面確認說明板子,然後再擠進去看一次@@。所以我喜歡看最早場的。一般的展覽時也是一樣,為了要維持不會傷害作品的燈泡亮度,展覽場內的亮度通常比一般室內低,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去看仔細小板子的說明,有時候甚至要趴在玻璃櫃上或是遊走在越界邊緣。雖然展覽看的很開心,卻也同時為了知道那幅畫叫什麼名字費了不少眼力。沒有看到小板子的話,對上幾幅忽然有一陣心動或疑惑的作品,不看看說明、不請問一下芳名...那怎麼行呢?

我想到一個解決方法,雖然可能還不是那麼可行

資源的利用上,可能會浪費一點也說不定...(囧)

 

在畫框附近的牆上,貼上夠大夠典雅的編號(設計一下應該做得到...吧?)

地上的禁止跨越線內也貼上同樣的編號

每個觀眾進場的時候,都可以拿到一個類似電子書跟隨身聽結合的科技東西

(或是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需要繳費連線下載資料)

裡面有這個展覽的展品清單,有對應好的編號

只要輸入編號,就可以看文字的簡單說明,然後一邊聽解說

也可以隨時打下自己的想法(離場時可私人USB帶走)

使用介面上,除了編號,也有縮圖顯示可以對照確定

最後看完了展覽,依依不捨決定要離開後,將電子書跟耳機交給館內人員,然後下一個進場的人可以再利用

這樣的構想如何呢?

其實同樣也可以印成紙本清單,但是真的太浪費了。我不忍心、尤其是看到學校一整排的黑板樹被砍掉的隔天(哭)。

風還夾雜著木材香味的殘留樹幹,不平整的切面在太陽的照耀下顯的格外蒼白...

我很喜歡樹的香氣,但是不喜歡聞到這樣大量的香氣的同時,竟然是樹木的死亡

(好啦~我是黑板樹控跟桃花心木控沒錯啦)

砍掉的原因...工程告示牌那邊沒說,學校的工程信我一向沒看,大概是因為擋到施工了吧

 

 

上學期的藝術與社會介紹過,以前的歐洲美術館,排放展覽品的方式跟現在很不一樣

現在是一面牆可能就一排

例如這樣

from: http://www.yonago-city.jp/bunka/art/gaiyou.htm

但是以前是就直接擺

大概就是像下圖右邊那樣,不過更多更看起來毫無章法一點(記得好像在台灣的哪裡的展場看過類似的擺法,不過想不起來是哪了@@只記得有很有名的教會畫作)

from: http://www.artisan.com.tw/blog/646b.aspx?toppage=2&username=south_europe

 

各有利弊,也許也都曾經有不同的標示方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255007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